流动性主要影响到经济方面的收益和效用。
小产权房让人们看到了一场土地-房屋供应模式的革命的先声。但是,政府无权全面禁止农民建造房屋向城市居民出售,这等于取消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从而将农民对农地的所有权与政府对城市土地的所有权置于一种绝对不平等的地位。
政府对于农民转换土地用途确实可以予以规范,也可以设定某些限制,比如,只容许农民将宅基地用于开发向城市居民出售的房屋。这种土地-房屋供应模式的利益配置格局是严重倾斜的:政府利用征地权力获得巨额土地转让出让金,而这些土地昨天还是农民的。当然,从经济角度看,这样的土地-房屋模式也内在地具有制造泡沫的机制,因为,所有人都预期土地、房屋的供应是有限的,所以,投机就是这个市场的常态。假如政府再三出台房地产调控措施,却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不能实现其对民众早就作出的承诺,那就到了改弦更张,尝试新的土地-房屋供应模式的时候了但是,住房市场化改革却引入了世界上最糟糕的土地-房屋供应模式:政府垄断城市住宅建设用地供应,禁止农地直接进入城市房屋市场,禁止农民开发城市居民需要的房屋。
假如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那说明了,现有的土地-房屋供应模式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同时,这场房地产革命也将把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归还给农民。老百姓也需要流动性,尤其在没有充分社会保障的国家,生一场大病,或者孩子考上了大学,都会需要一大笔现金。
所以银行不得不定出更高的利率才能引诱储户把钱存成定期,定期存款存进了银行,就等于把储户手里的流动性转移到了银行,储户捏着一张死存折,银行手里就多了"活钱"。但如果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把资源和精力都用在投机行为上,则是一种损害社会效率的导向。知识技能,创造力,信用,是流动性最差的,但恰恰这些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持久竞争力的基石。那么问题就随之而来,为什么流动性在每一个微观层面对个人家庭,乃至企业都是好事,到国家怎么就成了坏事呢?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从政府而言,也希望自己手里的资金流动性强一些,一年几千亿的公车开支,招待费,包括盖大楼都要从这里来。
相当于一个人身体里的血液,一下子涌到脑部,过会儿再一下子涌出来,全身的信号都紊乱了,几个来回人差不多就废了。进入 郭宇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流动性 。
让这笔资源落在花钱不心疼的官员手里,继续去助长垄断,腐败,低效国有企业,论证过程靠长官意志,实施过程腐败浪费的所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于科技创新,回报周期就长多了,而且和制度环境有特别大的关系 ,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你可能投下去的钱全打水漂。不仅对个人和家庭,同样的道理对企业也是这样,商人的投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牺牲流动性的过程,在投资的回收期内,你的钱就押在那里了,动不了了,是我拿现金赌明天,但不做投资又没有长期的利润,所以商人的重要考量就是把握资产流动性和进取性投资的平衡。这和我们的直观经验是完全相反的,具体到个人或者家庭都希望自己的资产流动性越强越好,假如利率相同的情况下,谁把钱都愿意存成活期而不是定期。
后来询问当地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和我解释这些无家可归的可怜人,没有地方藏值钱东西,只有把积蓄都换成金首饰,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当一个社会老百姓更愿意花钱买个文凭,或者拉关系走后门儿,满街都是"办证"的小广告,而不愿意投资学习真才实学时,也表明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的未来没有坚定的预期。而且这个流动性似乎成了让人头疼的事情。他们之所以不约而同把钱砸到股市,不是不知道风险,是因为股市利润看得到,而存在银行,只会贬值,而且国有银行坏账率这么高,一样有风险。
这里就体现出一个悖论,那些流动性最差的东西,反而是一个社会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最宝贵的东西。那么对老百姓来说什么样的投资流动性差呢?相对来说投资于知识和技能,回收周期比较长,薄技随身,可以走遍天下,谁都偷不走,可是无法一次性套现,而当个理发师或者厨师之类的简单技能,变现还相对简单一些,如果是爱因斯坦或者帕格尼尼之类的尖端能力,更是变现极难,若是遇上乱世,简直就成了毫无用处的屠龙之技。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知是装糊涂还是真糊涂,媒体上整天"流动性过剩","双顺差"这种文绉绉的车轱辘话,是在以学术的包装,掩盖我们社会真实的危机。这样糟蹋还不如让老百姓自己留着钱炒股票呢,输了也玩一把心跳。
如何解决流动性过剩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中国政府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手段,中国目前充足的流动性资源至少很大程度上通过财政管理和外汇管理体系由国家掌控。国有银行和政府把钱都收上来,干什么呢?只要政治体制改革不充分推进,公共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不能解决,人民对政府不能充分监督,就不能保证这些资源被廉洁高效的运用到最符合国民福祉的地方。流动性何时成了坏东西 2007年有一个新的关键词,报纸网络,包括政府工作报告铺天盖地总是提到一个词"流动性"。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警示 人的行为姿态常常会在暴露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有时会看见一个人嘴上嚷嚷"谁怕谁呀,有种咱们干一架。而对一个社会来说流动性最差的东西就是信用,一个人积累一个好名声要靠一辈子,但它的回报也最漫长,谁也买不走。贪污腐败的官员们对流动性的需求最大,他们随时有风吹草动都准备撤到海外,当然也希望尽可能多的把资产转移。
央行加息,提高储备金,是力图把老百姓从银行取出的钱重新抽回国有银行,包括政府增加税收也是解决流动性的一个手段。国家有顺差了,等于是一个家庭钱更多了,完全可以有序地用在有建设性的地方,并不是带来流动性过剩的充分条件。
便于携带而且走遍天下可以随时变现,我在印度曾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少乞丐都带着金首饰,看上去不是假的,我奇怪这些人披金戴银怎么还出来要饭呢。但这不能怪老百姓,他们不像官员,大笔一挥花老百姓的钱,他们不会拿自己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开玩笑,他们的选择是出自于自身感知的理性决策。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时代会流行"读书无用论"。把老百姓的钱都收上来,老百姓手里钱少了,流动性不就降低了么,把百姓手里的流动性转化为政府手里的流动性,这种方法非常立竿见影,但却是一种饮鸩止渴。
要搞清楚流动性是怎么回事,先要搞清楚老百姓在处理家庭资产的时候逻辑是什么?老百姓为什么需要流动性?追求流动性其实是回避风险的一种防御性选择,人越缺乏安全感,就会越追求资产的流动性。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不管他在电视上怎么讲自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多么充满信心,多么豪情万丈,子女都送出国拿绿卡,这样的人说话是扯淡。而如果你对未来的社会有信心,觉得社会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你就不会拿这个红包,因为这会给你的职业生涯带来污点,你损失了红包这个短期收益,实际是对你的个人信用追加了投资。现金和股票也是最具有流动性的,可以随时套现。
我们的领导者如果还不能读出这样严峻的危机,及时去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也就不可救药了。而投资于信用回报周期也是很漫长的,积累一个老店的牌子要百年。
我一直以为社会中间有一部分投机者,其实是有建设性的好事,他们象鲶鱼一样钻来钻去搅和,可以分散全社会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一次投资,拿当官员,法官,或者记者来说,别人给你塞一个红包,你收不收,其实是一番投资的考量,如果你对这个社会没有信心,觉得它还会礼崩乐坏下去,你大概就会收下这个红包,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赚到手再说,明天还不知道会不会洪水滔天呢。
不过一旦这种流动性成为政府控制不了的流动性,麻烦就随之而来,大笔的资金一旦汇成潮流,带着群体惯性流动,国家就吃不消了。历史上杨修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他点破了曹操的真实心态,表面上鼓舞三军,一不留神却脱口而出,感慨"鸡肋",心里准备撤退。
中国老百姓眼下群体性的投机行为,并不能简单解释为信心过度,恰恰反映老百姓对这个国家的未来看不清楚的不安全感,不知道这个国家未来将向何处去。这靠喊口号,发倡议是没用的,中国老百姓早有了应付政治运动的智慧,让大家跟着喊口号简单,让大家身体力行难。如前面所论证,要把社会资本引导到投资知识,创造,信用,只有让老百姓感受到安全感,重建对于中国社会的中远期发展信心,至于这一点如何做到,可以另文专述。而真正要解决社会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不是想办法怎么把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挤出来,而是把社会资本引导到投资知识,创造,信用这些最有长久建设性的因素上。
有人会问,既然老百姓追求流动性,地产市场还这么火爆呢?地产不是被称作不动产么?其实房地产貌似是搬不走的固定资产,而在老百姓看来是最好的贷款抵押物,同时在二手房市场上也很容易变现。追求流动性的牺牲 那么老百姓怎么样配置自己的资产才能增加流动性呢? 所谓"乱市藏金银",黄金自然是传统意义上最具有流动性的,是美元英镑一样的硬通货
所有这些方针原则都是服从于确保我们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兼顾其盈利性、流动性、以及满足我战略资源储备的需要这个最根本的目的。唯独黑石开了这个先例。
自废我新建股份制银行可以是100%民族企业的自主选择权。美国政府也装出一幅似乎被我占了便宜的样子,乘机压我进一步开放金融领域。